12月1日,在馬雲的帶領下,阿里集結了35位合夥人高調宣佈啓動百億人民幣的脫貧基金計劃。在啓動儀式上,馬雲表示,要用商業和科技的辦法來推動公益和扶貧事業的發展。爲什麼要如此大規模的啓動脫貧基金?逐利的商業和昂貴的高科技,能否真正推動公益的發展?阿里巴巴公益的背後,又要講述怎麼樣的故事?
FT中文網專訪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孫利軍,他先前長期負責阿里巴巴的農村戰略,目前是阿里巴巴公益負責人,同時擔任剛成立的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副祕書長職務。在孫利軍看來,扶貧並非公益組織的專職,商業機構和科技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快速地找到需求和機會,讓農村地區可以借鑑城市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經驗,並藉助大數據等先進科技,快速提升農村經濟效率和降低成本,藉助技術手段推進各類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開展,爲農村地區輸送更多的人才。所以,在孫利軍看來,商業和科技,可以是很好的公益方式。
公益的最大受益人並不是受助人
您已閱讀8%(391字),剩餘92%(42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