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

「十九大」後的中國外交透露出什麼趨向?

鄧聿文:中國努力打消外界對中國崛起後謀求支配霸權的疑慮,並在敏感問題上儘可能理解對方感受,適度將政經分離。

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判斷,並敦促全黨在新時代要有新作爲和新氣象。換言之,中共和中國要在「十九大」後以新的面貌呈現給世界。從「十九大」後川普訪華、中韓解凍以及習近平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峯會來看,中國外交確實有了一些「新」氣象,更多地將合作共贏互惠付諸外交實踐,而不僅僅是作爲外交表述,合乎「十九大」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目標和構想。

我在發於聯合早報的《中國新時代外交的「強」色彩》一文中曾說,「十九大」後中國新時代的外交很可能呈現「言柔行剛」色彩,在言語或許一定程度上在行動上會盡顯剋制,但在涉及領土和安全等國家的核心利益上,不大可能從目前的立場後退,因爲中國自認爲現在有這樣的資本和實力,也是因爲膨脹的民族主義制約了中國妥協的空間,因此,國際社會要做好接受一個「強」色彩中國的準備。不過,即便如此,中國在處理棘手的外交爭端時,也會學著儘量放低身段,手法柔軟,以避免給予外界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和印象。套用中國在處理兩岸關係的做法,外交也會「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我的這個判斷總體沒有改變,但可能有些修正。中國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會盡量落實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把這作爲外交的一個大方向去推行,以打消外界特別是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後謀求支配霸權的疑慮,並在涉及雙邊關係的敏感問題和事情上,儘可能理解對方的感受和立場,適度將政經分離,不因政治和安全上的立場相左而影響兩國經貿關係和文化交流,不用經濟手段去懲罰對方,即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這就是我說的「十九大」後中國外交呈現出一定「新」氣象的原因,並體現在此次川普訪華和對韓關係解凍上。

您已閱讀27%(701字),剩餘73%(19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