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核危機

中國爲什麼加強對北韓的制裁?

鄧聿文:此次北京一改過去的被動消極,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姿態,有一定的自主成分,這背後是否有特別的考慮?

在聯合國安理會9月11日出臺新的對朝制裁的2375號決議後,中國於9月23日頒布公告,禁止進口北韓紡織品和減少向北韓出口精煉油等;而後,中國的五大國有銀行也表示不再接受北韓個人和公司新開賬戶,甚至通過禁止新存款來「清退」北韓人的現有賬戶。9月28日,中國政府進一步宣佈,北韓實體或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應自聯合國安理會2375號決議通過之日起120天內關閉,中國企業在境外與北韓實體或個人設立的合資合作企業亦應按照上述安理會決議要求予以關閉。

對於北京的上述舉措,尤其是關閉北韓企業的命令,雖然有些北韓研究專家認爲並不令人意外,也並非不同尋常,完全符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內容。但客觀而言,相比中國過去推出的對朝制裁措施,無論從執行安理會決議的時間態度還是制裁程度看,都史無前例。一些國際媒體也稱,北京採取的這些舉措甚至比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一致的行動還要嚴厲。後兩項舉措特別是最後一項,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北京針對北韓作出的自主制裁行爲。

那麼,北京爲什麼要這麼做,而非如過去一般態度消極?同樣是執行安理會制裁決議,北京既往的記錄往往讓國際社會詬病,引起美國等國不滿,甚至被認爲有意拖延對朝制裁。從這個意義上說,平壤每次在聯合國制裁下還能夠堅持試爆核彈,北京的制裁不力被認爲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此次北京一改過去的被動消極,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姿態,有一定的自主成分,這背後是否有特別考慮?

您已閱讀25%(606字),剩餘75%(18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