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美國該如何應對中國產業新政?

「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產業。這一政策爲順應國家目標的公司放開了貸款和審批,但也具有令人不安的一面。

不久前,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在訪問北京後就中國發展機器人和其他高科技行業的目標發出了警告,考慮到川普政府先前關注是鋼鐵等傳統行業的工作機會,這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新方向。

中國工廠裏的機器人是否會以更低的薪資威脅到美國機器人的工作機會?不會,就算會,白宮擔心的也不是這個問題。在北京的那個週末,羅斯聽取了美國企業對中國打造一系列先進產業的計劃的大量簡報。這個計劃名爲「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產業政策,北京方面的目標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產業。從良性的方向說,該政策爲那些順應國家目標的公司放開貸款和審批。但對那些向羅斯訴苦的外國企業而言,更令人不安的是,邁向「自主」高新技術的受青睞的捷徑不是開發和商業化利用這類技術,而是迫使來華投資者交出它們開發的科技的相關權利,作爲保持中國市場準入的交換條件。

您已閱讀19%(379字),剩餘81%(15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