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智慧」這個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從之前的智慧家居、智慧電網,到最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智慧投顧,這個概念反覆被熱炒。但作爲概念炒作的「智慧」是不會有真正市場的,比如幾年前一款可以提醒用戶什麼時候可以再補貨雞蛋的智慧冰箱其實是不會被接受的。而智慧金融,這個幾年前就曾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新詞」,最近一年又再次被反覆提及。
智慧金融能發展好的核心就是滿足用戶真正的金融需求。簡單的說,用戶並不在意具體的技術是什麼,而是更在意技術帶來的實際價值,用戶使用感受上的提高。 概念的炒作無外乎使更多人關注,但最終目標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而落地。通過對全球智慧金融領域研究梳理,我們發現世界上至少有二十多類、數百個產品的存在,比如智慧保險、社交型投資、智慧信貸風控等等,而這些產品基本聚焦在4個方向上:產品的可獲取性提升;產品服務的個性化;效率的提升,包括用戶和機構;個性化的風險定價能力。
縱觀不同行業對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最早應用的是航空業和金融業。其中銀行業是最早運用信息技術的行業,因其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和交易,不過,儘管它們很早開始應用信息技術,但是管道端(與用戶接觸)仍是「人與人」的形式,並且沒有很強的動力去替代傳統線下營業處(由於基礎設施已搭建完成)。
您已閱讀29%(523字),剩餘71%(12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