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名爲「想哭」(WannaCry)的勒索病毒在全球爆發,受害者超過10萬家組織和機構。與純粹破壞性病毒有所不同,這款病毒「手下留情」:只要每臺電腦支付價值300或600美元的「比特幣」(Bitcoin),即可解除對文檔的加密。雖然始作俑者事後收到的比特幣不過5萬美元,但已成功地將比特幣引入大眾視野,同時激起加強法律監管的呼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比特幣的回應離不開對它的深入認識。比特幣之所以成爲贖金支付的首選,皆因其用戶匿名性、交易透明性和支付全球化,而在這些優勢的背後,是被稱爲「區塊鏈」(Blockchain)的底層技術。儘管這一術語遠不如比特幣流行,但作爲一種「分佈式共享賬簿」,早已爲電腦專家、金融業者及監管機構所熟知。事實上,如今的區塊鏈已經從比特幣向資產登記、股票交易、個人徵信等更大範圍的金融領域邁進,並能在版權、醫療、能源、慈善領域一顯身手。就此而言,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最引人矚目的應用之一,而後者給法律帶來的挑戰更爲廣泛和深遠。爲此,本文嘗試以區塊鏈發展的三個階段爲線索,初步展現它所帶來的風險與可能的應對。
區塊鏈1.0:數位幣
您已閱讀15%(480字),剩餘85%(28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