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危機

西方自由主義的困境

盧斯:西方的危機並非在2016年纔出現,也不會在2017年消失。這種危機是結構性的,很可能持續下去。

一羣學生駕車高速向柏林駛去。「幸福啊,活在那個黎明之中,年輕人更是如進天堂,」華茲華斯(Wordsworth)對法國大革命有感而發地寫道。雖然那一年是1989年,而不是1789年,但詩人華茲華斯表達的情緒正契合我們的心情。對於在冷戰核陰影下長大的我們而言,親眼目睹冷戰結束標誌性一幕的誘惑是不可抗拒的。一聽說東德打開了東、西柏林之間的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我們就上路了。不到18個小時之後,我們就和成千上萬的民衆(有老有少,有德國人也有外國人)一起鑿著那堵牆。我們用鑿子和鎬做出了綿薄的貢獻。兩天後,我們返回英格蘭,酒還沒醒,卻驚訝地發現沒有收到超速罰單,每個人都帶回了牆上的一小塊磚頭。

我們受到了樂觀情緒的感染。作爲牛津大學(Oxford)一名學習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PPE)專業的學生,我感覺自己對這一時刻的意義擁有洞察力。這一跨學科專業的批評者稱其爲一項「相當糟糕的教育」。他們或許有道理。但在那一刻,學習這個專業似乎是有用的。我們贊同進步的信念,這是現代西方最接近宗教的信仰。在1989年,現代西方的分裂被彌合了。通過將蓬勃發展的西德與萎靡的後史達林主義的東德統一起來,我們爲未來清除了一塊巨大的障礙。在中歐這片20世紀的血染大地上,再也不會出現不同核武陣營相互對峙。英國不再冷漠對待的這塊撕裂的大陸將聯合起來。民主國家將取代華約(Warsaw Pact),這一組織旗下的政權在和平示威者面前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走向消亡的不只是獨裁政權,還有民族主義。各國的邊界開放了。正如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寫道,始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短暫而血腥的20世紀,即將以蘇聯的解體而結束。人類已證明可以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現在是走向21世紀的好時候。

***

您已閱讀14%(760字),剩餘86%(46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