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預料,中國化工(ChemChina)和中化集團(Sinochem)將進行合併。由此可見,中國的計劃經濟與擁有更自由市場的國家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中國表達了「去產能」意願。在歐洲和美國的成熟工業中,收購也往往是出於同樣的動機。然而,如果你過度去追尋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那就大錯特錯了。
西方一些併購者的隱含目的是削減產能,以提高產品價格。反壟斷機構可能會嘗試阻止尋求減少競爭的激進併購,但交易方仍寄望於更好的定價輔之以成本削減措施將可提高利潤率。這在鋼鐵、鋁和化工等基礎工業中應該更容易做到。中國有很多此類工業,但它可能不願收縮生產來提高價格,而傾向於補貼效益不怎麼樣的生產活動。
中國媒體一直在稱頌政府推進去產能的努力。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合併將組成一家年銷售額約1000億美元的集團,這種規模的合併,還有近期有關國有能源集團合併的傳言,很容易被想像成政府去產能計劃的一部分。
您已閱讀41%(387字),剩餘59%(5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