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市場

香港「殼股」、「千股」的投資陷阱

孟茹靜、歐陽輝:「炒殼」熱潮興起,不僅因爲中國大陸企業的上市熱情,也是香港監管過於寬鬆的結果。

近期,香港創業板風波不斷。芭迪貝伊(08297.HK)與尚捷集團(08183.HK)兩隻擬上市新股先後因涉嫌配售集中、不合上市規則而受到監管機構的查詢,並宣佈推遲上市。事實上,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近來採取多重措施打擊「殼股」、「千股」,此次行動亦早有預兆。

2016年6月,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提出,在現有的上市委員會基礎上,新增上市政策委員會和上市監管委員會。前者將負責整體上市政策和上市規則的修訂,而後者負責處理一些涉及合適性問題或有特殊影響的上市申請,意味著對上市過程的監管將會更爲嚴格謹慎。另據媒體報導,2017年2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希望制定新框架,既管好已經上市的公司,也讓新上市公司經過新規則檢驗,提升上市素質。同時,2017年1月,證監會和港交所發佈聯合聲明,指出上市證券申請人應該擬定一個適當的分配基準,將股份在擬配售股東間較合理地分配,不至於出現一小部分人控制絕大多數股份的情況。

那麼,「殼股」、「千股」究竟有何威力,讓市場感到恐懼、讓監管層高度緊張呢?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它們對於投資者的危害,在香港存在的原因,以及他們的存在所折射出的可能的監管漏洞和股市痛點。

您已閱讀6%(496字),剩餘94%(72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