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奧匈帝國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之後37天,歐洲陷入了一場世界大戰,而那場戰爭開啓了20世紀的悲劇,結束了歐洲的百年和平。費迪南大公也因後來的大戰而成爲世界歷史難以繞開的人物。
2月13日,金正男,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長兄,在馬來西亞的機場遇刺身亡。雖然兩人之死不可同日而語,但如同1914年的歐洲,2017年的世界,也充滿著各種的不確定性。20世紀,從一戰開啓的混亂,中間經過一戰、二戰的「新三十年戰爭」,而後是美蘇之間的兩極對立,再就是美國單極霸權的二十年。世界遠離大國協調已經一百多年了,在一個日漸多極化的世界,當今最缺乏的是大國相處協調的視野和技巧。
並非費迪南之死引起了歐洲大戰,而是歐洲已有的脆弱的政治機構,以及各國領導人的決策,讓這次暗殺引發的危機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近的歷史學家反思:「薩拉熱窩的行刺事件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真正讓這些國家走向戰爭的是人們對這次事件的利用。」
您已閱讀19%(403字),剩餘81%(17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