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尚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攻讀博士學位時,第一次接觸到了開放數據(Open data)的概念和實際應用。當時由南安普敦大學EnAKTing項目組所開發的犯罪地圖,能夠讓人們瞭解自己生活區域周邊發生的偷盜、謀殺等罪案情況,而正是透過這一應用,我驚訝地發現離學校不遠處的居民區居然在兩天前剛發生一起謀殺案。而這一應用的成功背後,則是英國政府自2009年起便推動的政府數據開放計劃,其使得與民衆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類數據得以免費自由地被任何人去利用,從而讓終端的用戶能夠透過數據這一透鏡去了解自己身處的城市,監督政府,參與城市建設。
而在英國開放數據茁壯發展之時,開放數據對於中國的大眾而言,則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可以說,在2013年以前,簡體中文世界裏,關於「開放數據」的資訊是一片荒漠。唯有在繁體中文的世界,才能從臺灣和香港獲取到開放數據的資料,瞭解到港臺地區第一線的實踐和思考。
2013年,我從英國回到上海,以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中國大使的身份藉助社群媒體傳播開放數據的理念和知識。得益於彼時新浪微網誌在中國大陸的流行,由此結實了一批熱心於此話題的同好。而在2014年初,由開放知識基金會中國聯合數據新聞、城市規劃、環保、數據科學等若干個社羣共同發起了「開放數據中國」,以建設和培育開放數據生態爲社羣使命。而這一社羣的誕生,使得開放數據在中國的推動工作不再是由一個單一機構來完成,而是由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機構針對各自特點來開展相應工作,進一步吸引和支撐各類羣體在開放數據供求兩端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