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人民幣匯率的「雙錨相機轉換機制」

中國官方多次提到「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考慮到政策約束及溝通技巧,其背後蘊含著豐富的資訊。

人民幣匯率無疑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和全球金融市場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對人民幣匯率的討論既離不開其背後相對生產率變化、經常項目、國際資本流動等基本面因素,也離不開對匯率形成機制這一政策面因素。特別是在短期,政策面因素的重要性往往更爲凸顯。

按照人民銀行的表述,今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並不複雜。其核心可以概括爲兩點:一是在2015年8月11日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二是從2015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佈「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保持一籃子匯率基本穩定。

不過在現實操作中,匯率形成機制遠比上述兩點原則複雜得多,主要原因在於兌美元匯率和兌一籃子貨幣匯率這兩個目標並不總是一致的。

您已閱讀18%(342字),剩餘82%(16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