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快鹿投資集團參與的《葉問3》的票房證券化的棋局已輸。但如果不是因爲虛假排場、票房自購等市場操縱行爲最終露出馬腳,難說能不能瞞天過海。
其實票房證券化並非中國金融玩家的創舉,在2010年的美國,就曾有金融公司提出票房期貨交易市場的構想。但與中國不同的是,這一「金融創新」及時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表的好萊塢奮力中止了。
在2010年的美國,Veriana和Cantor兩家金融公司提出了票房期貨交易市場的設想,並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遞交了這一提案,一度獲得了初步批准。但很快,該設想就遭到以美國電影協會(MPAA)領軍的好萊塢企業、工會聯盟的聯名反對。MPAA向媒體和監管當局充分闡釋了他們的擔憂,並遊說美國政府和國會最終否決了票房期貨交易市場這一創想。
您已閱讀13%(337字),剩餘87%(23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