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福利

福利國家是居民一生的「存錢罐」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福利國家不僅僅是在不同人之間進行收入再分配,還在人的生命週期內進行收入再分配,在設計稅收和福利制度時應認識到這一點。

如何才能爲「福利國家」正名?通常的答案是,福利國家是富人幫助較不富裕羣體的一種方式。但這並非福利國家的唯一角色。正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巴爾(Nicholas Barr)所言,福利國家還是一個「存錢罐」。更準確地說,它是市場的替代,是民營部門無法提供的。

拋開教育或醫療等服務方面的支出不算,我們只看支付給個人的福利,如住房補助、給予就業者的稅收減免及養老金。在英國,此類福利支出的規模相當大:佔2014-15年度總支出的33%,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5%。

短期來看,福利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再分配。國家的這個角色無疑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但在危機之後尤其重要,因爲危機使得整體經濟規模比所有人的預期都小很多。倫敦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得出的結論是,從比例來講,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間的稅收和福利改革將使最貧困的那部分人口首當其衝。相對富裕的人羣本可以肩負起其中更多的負擔。但政府不這麼做。每個人都應該自己決定他們是否認爲這是對的。

您已閱讀31%(485字),剩餘69%(11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