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題材曾經長期是電影創作的禁區。比較而言,歐洲對同性戀電影更加寬容,最早的女同性戀電影是德國拍攝的《穿制服的女孩》,之所以在後世廣爲流行,還得歸功於七十年代一批女權者的熱心推薦。不過那個時候銀幕上的同性戀者多是刻板印象,比如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而且結局大多悲慘,現在年輕人不太愛看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同性戀平權運動開展以來,同性戀電影明顯增多。一些電影節還設置了同性戀欄目,例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有酷兒棕櫚獎,威尼斯影展有「斷背獅」單元等,並且出現了獨立的同性戀電影節。本來只是小衆觀看的影片,如今頻繁出現在各大主流電影院,在衆多電影節中也頻頻獲獎,這充分說明同性戀題材在社會中已經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不過也有人指出,在主流社會大受歡迎的同性戀電影,大多有個共同點,即不強調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差異,而是致力於告訴觀衆,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都渴求愛和親密的關係。據稱這是同性戀電影獲得成功的祕訣,既討好了觀衆(便於他們理解和接納),又促進同性戀社羣的發展(通過增加其可見度),可謂是一箭雙鵰。
您已閱讀22%(450字),剩餘78%(15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