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

Lex專欄:鴻海看上夏普什麼了?

鴻海爲什麼收購一家幾近破產的虧損企業,到最後關頭依然迷霧重重。夏普的螢幕技術似乎是吸引鴻海的主要因素,但它無疑不值得鴻海支付這樣的價錢。

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鴻海(Hon Hai)董事長郭臺銘應該當心。該公司收購夏普(Sharp)的提議似乎存在缺陷。修訂過的協議好了一些,將使鴻海獲得對夏普的控股權,但還有很多重要問題沒有解答。

昨日,夏普表示將通過向鴻海發行普通股募集35億美元,並通過向其發行一批優先股再募集9億美元。這項交易的價格比夏普在上個交易日收盤時的股價低了三分之一,將使鴻海獲得夏普的三分之二股權。鴻海還擁有在2017年7月或之後將優先股轉換爲普通股、再獲得5%股份的選擇權。

在此之前,夏普股東一直預期夏普將被以約爲市值兩倍(或是市值加上債務總值;人們始終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個)的價格整體賣出。這一前景使夏普股價從1月低點上漲了三分之二。夏普將保持獨立的新聞又使其股價下跌14%。

您已閱讀52%(332字),剩餘48%(3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