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黑色星期五」,法國巴黎見證的無差別恐怖襲擊震驚了整個世界。14日,ISIS公開表示此次襲擊系「哈里發的忠誠士兵」所爲。先前,ISIS剛剛於週四宣稱對黎巴嫩爆炸襲擊負責,並發布影片威脅稱將讓俄羅斯「血流成河」。這一連串事件再一次將衆人的目光集中於ISIS與伊斯蘭教之上。自2001年9•11事件後,伊斯蘭恐慌症在西方社會不斷發酵。隨著ISIS的興起,公衆對伊斯蘭教的負面印象更是愈發深化。
對於「伊斯蘭教與民主無法相容」這一觀點最廣爲人知的敘述,來自於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於1993年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冷戰後的世界並非一帆風順,不同文明間的衝突會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逐步突顯,愈演愈烈,其中「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最爲根本。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頓寫道,「伊斯蘭文化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爲何民主未能在伊斯蘭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出現」。他認爲,西方面臨的問題不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而在伊斯蘭教本身。
亨廷頓的觀點自提出後就一直飽受爭議。衆多學者指出,伊斯蘭教和其它主要宗教一樣,其內容都具有多種詮釋(multivocality)的可能。正如恐怖分子可以尋求循其所願的解釋,民主人士同樣也可以在《古蘭經》的基礎之上構建宗教和解的架構。此外,當前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政教合一的表現,本身也不足以說明這一政體將來永遠不會發生變革。西方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來,基督教的政教合一程度都遠甚於當今許多伊斯蘭教國家。公元352年,君士坦丁一世以羅馬皇帝的國家權力號召各地主教前往尼西亞(Νίκαια,今土耳其伊茲尼克)集會,共同發表教義聲明,是爲政教合一的體制起源,而此時距伊斯蘭教的誕生還有三個世紀之久。直到十八世紀,啓蒙思想在歐陸興起,大眾觀念中,國家權力的來源從神授轉變爲民授,政教分離逐漸成爲共識。從歷史角度看,沒有理由認爲,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會一直固守政教合一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