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過去十年享受的穩定經濟成長現在開始減緩。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價格低迷,而中國這個非洲最大的單一雙邊貿易伙伴的經濟大幅放緩——它正在轉型擺脫投資拉動成長的模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投資成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非洲出口成長率平均下降0.6個百分點。中非密切的貿易關係解釋了,爲何本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其《非洲脈搏》(Africa’s Pulse)年度報告中將非洲成長預測從2014年的4.6%下調至2015年的3.7%——這是自2009年遭受全球經濟危機餘波衝擊以來,該地區將會出現的最低成長率。非洲進入新的緩慢成長時期,這要求非洲領導人做出新的創造性回應。
儘管對非洲政策制定者來說,大宗商品環境和中國經濟放緩肯定是種挑戰,但它們也代表著獨特的機遇。非洲曾經依賴有利的經濟大環境,滿足於市場的低效,但現在這種做法不再可行。非洲各國政府將不得不適應不利的全球趨勢,從現有的結構和系統中擠壓出更多的生產力。東非已經悄然在消除經濟低效方面取得進展,它的成就值得其他非洲國家借鑑。
東非國家——盧安達、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和蒲隆地——在過去24個月裏顯示了,解決效率低下問題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很快就會見效。通過「北部走廊一體化項目」(Northern Corridor Integration Project),烏干達、盧安達和肯亞解決了長期的交通瓶頸問題。由於地處內陸,盧安達和烏干達依賴肯亞的蒙巴薩港口開展貿易,邊境效率過度低下導致貨運時間長,成本極爲昂貴且缺乏競爭力。通過幾國總統定期會晤和政府重點關注,幾國現在能夠將從蒙巴薩到烏干達坎帕拉的貨運時間從18天縮短至4天,將從蒙巴薩到盧安達基加利的貨運時間從21天縮短至5天。幾國並未對公路或鐵路進行任何新的投資,而是通過針對性的消除效率低下問題就取得了上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