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不可低估股市暴跌對經濟的衝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蘇培科:股市調整是否到位應該由市場說了算,不需要高官們口頭引導,決策部門必須正視股市暴跌對實體經濟的巨大隱患。

股市調整是否到位應該由市場說了算,畢竟指數漲跌變化是衆多投資者情緒的集中反映,不該由個別經濟官員說了算,但中國很多主管經濟、金融的高官們經常在各種重要場合公開評論股市點位,尤其央行行長周小川和副行長易綱都曾拋出過:「目前股市調整已大致到位」。至於憑什麼得出上述結論,又缺乏具體的闡述和論據,這其實與「江湖」中的股評人士的主觀判定並無二異。只是重要官員的言論有時代表官方的態度和普遍認知,當然有時也有主動引導市場預期的想法。

如果想引導股市預期,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出臺積極的股市政策,著力市場化和法制化改革,糾正影響市場情緒的主要矛盾和錯誤,營造良性健康的投資環境,以消除市場的悲觀情緒,而非口頭引導。尤其在目前市場信心仍然脆弱的情況下,不能因爲市場有止跌築底的跡象和個別幾日的反彈而斷定市場調整已大致到位,從而採取忽視和輕視市場主要矛盾的管理態度,這對市場築底企穩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決策層要客觀認識這輪股市調整的原因和潛在隱患,要正視股市調整對中國宏觀經濟和宏觀管理大局的影響,而非像央行副行長易綱所言:「股市調整對中國宏觀經濟直接影響有限。」如果僅是出於安撫境內外投資者情緒的目的,這倒也可以理解,但如果高層真的持有這一判斷,對股市和實體經濟都是危險的。

根本原因在於,本輪股市調整確實波及到了實體經濟,尤其是對目前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影響巨大。首先,股市調整對股市融資功能的影響巨大,IPO暫緩,再融資舉步維艱,一些傳統型的上市公司本來試圖通過定向增發、重組併購等外延式成長的方式來實現轉型升級,突然間股市暴跌,監管部門瘋狂行政去槓桿,讓一些用槓桿資金參與定向增發和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融資的行爲受到了巨大考驗,大量的大股東股權質押面臨強平,大股東被迫改弦更張,對下階段的生產經營都會造成重大影響,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銀行的不良資產進一步提高。一些大股東爲了確保股權質押融資不被強行平倉,就會採取拆東牆補西牆來補充抵押物,尤其很多生產經營性資金和牛市再融資拿走的資金又迴流至銀行,這個虹吸效應對股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上市公司正常經營都會帶來負面效應。

您已閱讀52%(869字),剩餘48%(8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