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印度製造

「印度製造」何時能超越「中國製造」?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波動,讓樂觀者估計,印度製造業騰飛的時機已經到來。但看似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印度,振興製造業仍面臨可畏的障礙。

印度製造——就連這種表述聽起來都有點不對勁兒。無論好壞,這都是來自古加拉特邦(Gujarat)的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口號,用來形容他推動印度轉型爲製造業大國的努力。這早就應該成爲印度的目標。

它或許也是不現實的。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人所謂的「拼湊式創新」(Jugaad Innovation)是物資稀缺的產物。評論員米希爾•夏爾馬(Mihir Sharma)稱,他的同胞們把零部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儘管印度的高科技產品(例如在航空航天領域)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說印度人生產的產品質量很差,他們製造的數量也不夠。製造業只佔印度全國總產出的15%,而中國的這個比例達到32%,泰國是34%。(由於採用了新的計算方法,去年的數字略微有所上調。)

您已閱讀22%(368字),剩餘78%(13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