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貸款的成果只是爲購買自己的股票融資,那將形成一個可怕的循環。這種事情可能正發生在中國券商身上:它們近五分之一的自由流通股由借錢購股(這被稱爲融資交易)的投資者所有。從整個市場來看,中國內地A股市場的融資規模在一年內成長4倍,至3500億美元。根據券商的估計,這佔市場自由流通股規模的十分之一。
這些數據應該讓人害怕,而市場終於感到害怕了。上週五,滬深股指各下跌7%。市場回調早該出現了。在上週五之前,上證綜指今年迄今的回報率爲40%。表現更爲活躍的深證成指(擁有更多科技和醫療企業)同期翻了一番。中國的股指不再廉價。深圳股市2016年預期本益比爲30倍,兩倍於美國那斯達克指數(Nasdaq),儘管它提供較高的盈利增速。然而,推動股市近期上漲的原因並非成長前景:此輪漲勢的主要推動力是由流動性驅動的價值重估。經濟復甦尚未成真。
並非所有中國股票看上去都很昂貴。再往南一點的香港股市處於低迷狀態,與中國內地相關的H股指數的2016年預期本益比只有8倍。該指數今年的回報率只有區區11%。這或許是有原因的。該指數的成分股(多數爲銀行、房地產公司和汽車製造商)並不像邊界另一側的深圳股市那樣令人興奮(例如深圳上市的武漢金運鐳射(Wuhan Golden Laser),歷史本益比高達666倍)。
您已閱讀76%(548字),剩餘24%(1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