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德銀

歐洲需要德銀

FT專欄作家加普:歐洲的投行不必都達到全球性規模,但歐洲有一、兩家全球性投行是有幫助的。如果沒人接受這項挑戰,德意志銀行就應該站出來。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簡稱:德銀)是最後一個重量級競爭者了。當巴克萊(Barclays)、瑞銀(UBS)和瑞信(Credit Suisse)等其他歐洲投行在投資者的不滿和監管的擠壓下撤回到零售銀行和私人銀行業務的時候,德銀正反其道而行之。德銀想要變得更像高盛(Goldman Sachs),而不是相反。

「我不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巴克萊執行長安東尼•詹金斯(Antony Jenkins)上月表示,暗示投行業務乏善可陳的業績可能會促使他裁減投行部門。但德銀有耐心。儘管遭遇了起伏、挫折和對德國保守的國內市場的懷疑,但德銀自1989年收購摩根建富(Morgan Grenfell)後,30年來一直在做大投行業務。

以高盛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爲首的一批銀行和券商一度被稱爲「bulge bracket」(指美國精英投行——譯註)。德銀一直想與這些投行競爭,對此我感到欣慰。歐洲至少需要一家全球性投行龍頭。如果一家都沒有,歐洲就會有過於依賴華爾街來塑造和運營歐洲企業(無論大小)所需要的資本市場的危險。

您已閱讀22%(469字),剩餘78%(16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