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015英國大選

關於英國大選的五件事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在5月7日舉行的英國議會大選中,選票上並不包含「聯合政府」選項。但是民調顯示,勢均力敵就是這個國家註定要面對的局面。

在政治領域,事情的結局很少有跟像表面上看一樣的。英國議會大選的競選或許也會如此。參選者焦急地等待著某些事情的發生:潮流是會向右,使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的保守黨(Conservatives)得勢?還是會向左,令埃德•米勒班(Ed Miliband)的工黨(Labour)佔優?英國選民似乎比以往更加固執,決心不給予英國兩大政黨中任何一方以絕對的統治權威。

唐納•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口中「未知的未知數」仍有足夠時間去攪亂局面,但局面正在固化。5月7日投出的選票上,並不包含「懸置國會」(hung parliament,即沒有一個政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譯者注)或「聯合政府」的選項,但是民調結果(頑固地持續了數月未發生變化)顯示,勢均力敵註定成爲這個國家面臨的局面。上一回選民對吵吵鬧鬧的競選故意表現得漠不關心至這等地步,我已經記不起發生在何時了。

不過,過去幾周還是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的。現代政治競選的目標是把人們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並在電視新聞中傳達出正好與之相反的形象。一切都是受到操縱、精心設計的,而忠實的積極分子們則假扮成「遊離選民」(即並無堅決擁護的黨派的投票者——譯者注)。可是,在所有這種殺菌淨化的過程中,參選者的某種人格總會自己暴露出來。還記得2008年美國總統初選時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與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對決嗎?

您已閱讀29%(616字),剩餘71%(14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