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風險投資

創投面對傳承難題

FT專欄作家加普:創投合夥制有時會創造異乎尋常的投資回報,但這背後往往也包含私下裏的激烈鬥爭和利益糾葛。如何傳承投資知識與品牌價值,值得每家企業思考。

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是矽谷成立時間最長且最受尊敬的風險資本公司之一。該公司與其前初級合夥人鮑康如(Ellen Pao)在舊金山對薄公堂一案,讓這家寧願保持低調的機構受到公衆的關注。鮑康如指控稱,自己在凱鵬華盈曾遭到性騷擾和歧視(鮑康如案已於美國時間3月27日宣判,法庭裁定鮑控告凱鵬華盈性別歧視的說法不成立——編者注)。它引發的疑問是,凱鵬華盈事實上的領導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他自己的公司。

杜爾最近在法庭上表示:「這是一種合夥關係。沒人真正按合夥關係辦事。我們一起做決定。」凱鵬華盈的某些女性高階主管不這麼認爲。有人告訴律師史蒂芬•赫希菲爾德(Stephen Hirschfield),它「越來越像是一種個人崇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凱鵬華盈在2011年聘請赫希菲爾德調查鮑康如的指控。

如果凱鵬華盈因爲不能順利地轉交給下一代合夥領導人(無論男女)而衰落,那將是一種可怕的浪費。不久前鮑康如進入了證人席,該案表明,集中在矽谷Sand Hill Road周圍的頂級創投公司最需要擔心什麼。

您已閱讀24%(486字),剩餘76%(15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