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滬港股市

如何看待滬港通初期成交低迷

皇府金延投資總監林航任:除滬港通啓動首日外,「北上」、「南下」交易慘淡,滬港通機制保障不足爲主因,但海外監管機構批准零售基金參與後,該計劃未來有望趨穩。

11月最後一個交易日,香港股市在石油相關股票的拖累下,恆生指數收跌。相反,中國大陸股市持續上揚,上證綜指「七連陽」,上週五創出2011年8月以來新高;同時, 滬深兩市成交金額激增逾7100億元人民幣,更創「人類歷史上一國股市單日成交額的最大值」。

最新數據報告顯示,截至上週三爲止的一週,中國股票基金資金流出7.65億美元,主要受累於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扭轉了之前兩週資金淨流入態勢。我曾在8月發表的《境外投資者爲何對滬港通疑慮重重?》一文中提到:「從業內反饋看,不少國際以及香港市場人士對滬港通啓動初期採取觀望態度。更有業界人士表示,不會立即參與其中,反而將繼續持有通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買入的中國大陸股票。」

基於最新概況,我們剖析滬港通啓動初期交投冷淡的主因以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您已閱讀18%(352字),剩餘82%(16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