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債券

債券組合經理眼中的「新玩法」

耀之資產管理中心衍生品主管熊贇:中國不少投資機構以「賭大小」方式管理債券組合,但去年「錢荒」後,債市投資生態環境變化,他們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新投資方法。

儘管我不喜歡把投資比作賭博,但是中國不少投資機構管理債券組合的方法,基本上等同於在賭場裏「賭大小」。由於做空手段的缺失,他們實際上只能賭「大」。不過,基於債券本身的特性,他們在賭「大」的遊戲中也玩出了不少花樣。

首先,期限錯配。正常情況下,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都是斜向右上的,即短期資金成本總是比長期的資金成本要低。如果不停滾動地借入短期限的資金,去投資長期限的債券,中間的利差似乎是白賺的。這種玩法其實並不新鮮,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城橙縣的財務長,早在20年以前就發現了這個「穩賺不賠」的策略。可惜他的下場遠不如這個策略看起來那麼美妙(因投資債券導致鉅額虧損,該縣成爲美國當時規模最大的縣級政府破產事件),因爲這個策略完全是建立在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會永遠保持斜向右上而不翻轉的假設之上的。實際上,他更應該後悔沒有生活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中國,在這裏他肯定能夠在遊戲結束之前賺足退休,然後搬回美國坐擁名車豪宅,讓當地的同齡人近乎絕望地羨慕。

其次,信用套利,或者用信用投機更恰當。即用高信用主體便宜的融資成本借錢,去投資低信用主體收益率較高的債券,從而賺取中間的利差。這種玩法是依賴國內債券「幾乎沒有違約」的神話維持下去的。投資者根本就不用去定量地衡量其中的信用風險,只要堅信市場這個神話永不破滅即可。這種玩法有著其天然的升級版——既然都「不會違約」,那麼爲什麼不持有收益率最高的債券?因此,低信用主體本身能否盈利已經完全不重要,只要它能夠給出誘人的收益,並讓投資者相信其兌付有著某種擔保即可,甚至出具擔保的主體的實際償付能力更低也無所謂。在這個遊戲裏,投資者贏得了紙面上的收益,低信用主體也可以一直借新還舊維繫下去,直到某一天某個人一不小心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您已閱讀23%(731字),剩餘77%(24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