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對世貿組織(WTO)來說是艱難的。6年前,所謂的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談崩了。人們試圖從崩塌後的廢墟中挽救出一塊在很大程度上只具象徵意義的碎片——貿易便利化協議,但這項努力也失敗了:今年,印度及其少數盟友爲了在一個不相干的問題上表明立場,封殺了這項能簡化國家間官僚程式的協議。
不過,我們還是別急著宣告世貿組織已死。包括美國和歐盟(EU)在內的幾個主要經濟體,正在討論爲諸邊貿易協議(plurilateral agreements,區別於多邊貿易協議(multilateral agreements),後者需要所有成員全都參加,前者雖在世貿組織框架內,但各成員可有選擇地參加——譯者注)鋪平法律道路的辦法,以規避要取得世貿組織160個成員一致同意的要求,讓有意願達成協議的那些成員相互達成協議。這是一種「變廢爲寶」,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進展。
世貿組織創立的基礎是多邊主義,這是對貿易體系最有利的原則。首先,任何沒有得到所有成員參與的協定,都不太可能會在補貼問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進口關稅問題)上達成實質性的一致。既然政府補貼的影響無法按貿易伙伴劃分,那麼在諸邊貿易協議中接受對補貼的限制,就意味著送給協議外的國家一項競爭優勢。
您已閱讀38%(514字),剩餘62%(8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