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當我看到一位白宮發言人形容以色列轟炸一所聯合國(UN)創辦的學校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在短暫的一瞬間以爲自己看到了一些新的發展。以往美國人肯定從未這麼強硬地譴責過以色列吧?可是一位記性比我更好的同事提醒我,以色列在1982年圍困貝魯特西區,曾促使美國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沒錯,就是里根)致電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指責他犯下了一場「大屠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殺害成百上千名平民,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以色列的行動引發國際社會的聲討,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里根致電貝京以來的32年裏,柏林圍牆倒塌了,蘇聯解體了,中國大變樣了,南非的種族隔離結束了,網路開啓了一場通訊革命。然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延續至今——其間發生了兩次巴勒斯坦人起義(intifada)、三次加沙入侵、在黎巴嫩進行的進一步戰爭、以及無數次失敗的和平倡議。
然而,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深陷血腥衝突的同時,他們周圍的地區正在迅速地改變。眼下,這些改變其實讓以色列少受國際社會譴責的影響。但從較長期看,全球實力的此消彼長意味著,以色列的未來將是暗淡的,如果它不能和巴勒斯坦達成和解就更是如此。
您已閱讀26%(510字),剩餘74%(14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