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烏克蘭危機由烏國國內的親歐和親俄陣營爭權演變成今天的美俄博弈,本來在事件中有中心位置的歐盟退到了邊緣,再次反映出歐盟對外政策的缺失。
去年11月經濟及財務受困的烏克蘭政府宣佈暫停跟歐盟繼續制訂烏歐之間的聯合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 引起烏克蘭親歐盟及西方的民衆的強烈不滿,反對黨派及親歐盟民衆開始一連串的抗議活動(Euromaidan)。抗議活動持續並升溫,演變成烏克蘭親歐盟和親俄羅斯的東西面對立。2月21日在歐盟斡旋下亞努科維奇和反對派代表簽署的「和解協議」及翌日亞努科維奇被推翻更是此次危機的轉折點,迫俄羅斯出手。從此,普丁政府的介入越來越深。
到今年3月,反政府活動發酵成歐盟跟俄羅斯之間的零和之爭,普丁政府出手,支持克里米亞於3月16日舉行的全民公投,隨後更支持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歐盟3月21日跟臨時政府簽署聯繫國協議的政治部分以及歐盟和美國對普丁政府作出的反擊(如取消一次歐俄峯會、抵制俄羅斯索契G8會議、暫停俄羅斯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談判進程)成效都非常有限。到了五月,另外東烏的兩個州也舉行公投決定脫離烏克蘭。這大半年的歐俄對弈或美俄對弈明顯透視出冷戰思維的延續。
您已閱讀14%(515字),剩餘86%(31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