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東京時尚家居展的主題是「歡迎來我家」。 一句看似白話的標語,極其準確地道出了家居設計的要點,那些鍋碗瓢勺,花瓶燭臺,就是爲家而存在的。有了一個裝扮精美,高質數的家,不曬不家宴,那是多麼不合適。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小曲麼「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家,纔是每個人的主戰場,而設計師則爲此運籌帷幄,鞠躬盡瘁。不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日本設計師就愛執著於「獨善其身」,只爲了自己的家而努力。
勿庸置疑,日本設計有很高的識別度,就和日本人一樣。但要很詳細得說出來,日本人和南韓人、中國人長得哪裏不同卻很難。同樣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但就是不一樣。 那種藏在容貌以下的東西,我們管它們叫氣質。日本人讓日本設計,有了自己的氣質,這點靠整容和模仿是怎麼也學不來的。它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緊密得聯繫在一起。日本人住房面積小,桌子小,相應的器皿也小。這點歐洲市場上那些大尺碼的餐具,再美也不適合,道理很簡單,放不下呀。日本人愛喫飯糰、醃漬醬菜,中川政七商店的紗布就成了主婦的心頭好。那種細膩的麻,和著一雙同樣細膩的手,揉搓著的不僅是紫蘇梅子,更是千錘百煉的歲月。
日本器物取材多爲天然,竹、木、棉麻, 一幅簡樸的模樣。但一上手就會發現,它好在哪。一雙MARUNAO的筷子可以追溯到明治40年,光木材就有數十種,每雙經過十幾次的打磨,它光滑平整,很好地表現出材質的紋理。這樣的品牌日本有很多,去趟京都,幾乎走兩步就能遇到一家百年老店。主打漆器的幸三郎,清水寺下的清水燒、友禪染。日本手工藝一直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活躍在市場上。它們不僅僅是旅遊紀念品,更是日本人每天用的日用品。最有代表性的日本鐵壺,甚至已經飄洋過海到了中國。如今但凡要擺茶席的,絕對少不了一把日本鐵壺。更有資深茶人爲了一把山手縣的鑲銀壺,等上一年半載的, 到時候還得親自去把它請回家,搞個開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