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畢業後,大概主要過著以下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一類人是學文科的,花三個月的時間寫簡歷、投簡歷,結果回覆寥寥無幾。沒有工作,到點了也不想喫飯,每天過得很抑鬱,只有父母打越洋電話過來時,才表現得比較歡樂。曾經在seminar課上的侃侃而談,社交場合的衣香鬢影似乎已經遠離很久了,找工作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還有一類是學理工科的,通宵達旦地工作,在電腦螢幕前忘記時間,跟同事每天見面卻說不到十句話,某一瞬間,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出國,因爲旁邊充滿著中文聊天。然而再累,感覺總還算幸運,至少有了一份工作,薪酬穩定,能在美國安營紮寨下來, 日子踏實,也有點無聊。
不同的文理專業選擇帶來了這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雖然無法涵蓋在美中國留學生羣體,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姜同學就是那個顯得有些幸運的第二類。他本科畢業於中國國內頂尖大學的電腦專業,之後選擇去美國繼續攻讀相關專業。憑藉紮實的技術功底,他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幾乎是一路順風順水,大多數發出簡歷的公司都邀請他進入了第一輪面試,此後他成功地拿到全球數一數二技術公司的offer。而拿著藝術史文學學士的馬同學的求職道路就沒那麼一帆風順了,她的生活狀態更像第一類描述的那樣,不停地海投簡歷,找校友關係,即便畢業於常春藤名校,仍舊斬獲了了。不過就在她決定回國之前,好運突然來了,一家美國頂尖的藝術品經紀公司決定僱傭她,雖然只是一份一年爲限的合約員工,但工作中能跟來自全世界藝術品交易的客戶打交道,她欣然接受。
許多在美國攻讀文科專業的學生都遇到過這樣的困境,隨著美國金融、市場行銷、傳媒等產業的不斷收緊,就業市場從金融危機以來就一直萎靡不振,對國際學生更是雪上加霜。 相比較而言,美國科技企業這幾年來的壯大,對高新技術類人才是求賢若渴。美國本土精英們還是更青睞於醫生、律師、金融等傳統強勢行業,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電腦科學課上,幾乎三分之二的都是黃皮膚,還有三分之一的是印度學生。因此中國來的技術人才成爲這些科技公司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調查數據表明,在矽谷的科技公司中有20%的僱員都來自中國或是美國華裔,而這些公司所開出的報酬平均都在10萬美金左右,還不包括期權和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