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MH370失聯事件,讓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執政狀況遭遇了一次隆重的「國際體檢」。是否如很多人批評的一樣,馬來西亞政府習慣了黑箱運作和藐視民意纔會有這樣的表現?本文作者通過自己對馬來西亞政治和社會的親身體驗和觀察研究,還原一個馬航事件背後真實的馬來西亞政治和社會——巨大的城鄉差距、變化的世代結構和競爭型威權政府。
2014年3月24日,馬來西亞官方宣佈失聯的馬航MH370班機在南印度洋終止飛行,但飛機爲何改變航線仍是一個謎。其中最可怕的可能性莫過於班機駕駛員因政治原因與馬當局談判並遭當局拒絕,進而發生墜機,這種情況對反對黨和當局都有極大殺傷力,但可能性較小。另一種同樣可怕的假設,是班機駕駛員僅僅想製造神祕自殺事件,拉乘客陪葬,那麼他要病態到多深、殘忍到多深?第三種可能則是駕駛員遭脅迫,那麼脅迫方是怎樣近乎滴水不漏地讓航班與外界毫無聯絡並且那麼超然地沒有任何訴求?
航班失聯後,處在事件漩渦中心的馬政府一些不專業、不敬業的應對態度,使該國由來已久的威權政治體制也被順便圍觀。《紐約時報》發文批評馬「家長式政治文化和養尊處優的領導人」,並援引一位親反對黨人士的話說:「全世界終於感受到了的這種失望,其實我們已經感受很多年了。」該文認爲,由於馬執政黨內部的「主僕政治」和公務員體制中對馬來人實行優先特惠、對少數族羣實行限制打壓的政策,真正的人才很難晉升到政府高位。正是這種僵化傲慢的體制,使馬當局的應變能力、辦事規範性受到外界的質疑。
您已閱讀7%(620字),剩餘93%(86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