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個主要國家的最高經濟官員本週末在雪梨開會時,他們將一掃前幾次20國集團(G20)會議瀰漫的危機感。全球經濟在穩健成長,得到中國以及出現初步復甦的部分富裕國家(尤其是英國、美國和日本)的帶動。歐元區的風暴已經消退,其外圍成員國的債券收益率終於跌回至接近危機前的水準。即使是今年早些時候困擾投資者的籠罩新興市場的不安,似乎也已經暫時平靜下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狀況的改善反映了全球治理狀態。保護主義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而去年12月在巴厘島達成的協定爲世界貿易組織(WTO)注入新的生命力。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失衡)也減輕了。儘管這不是各國政府協調行動的後果,但局面的好轉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係。
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決定性的經濟問題上——如何把握向較高利率世界的過渡——各國央行之間的關係仍然冷若冰霜。印度央行行長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呼籲美聯準(Fed)的同行在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時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困難。然而,美聯準女主席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上週在國會作證時,對拉詹的懇求根本不予理會,反而直白說明美國的貨幣政策將僅僅取決於美國的經濟狀況。可是,這個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它很可能會主導雪梨會議上的對話。
您已閱讀53%(554字),剩餘47%(4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