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誠信託剛性兌付影子銀行信託

金開1號已屬「軟違約」

FT中文網編輯馮濤:表面上看,金開1號全額支付本金,讓「剛性兌付」得以延續,但實際上它已屬「軟違約」。監管方破除「剛性兌付」的傾向已很明顯。

本週一,備受關注的中誠信託30億元「金開1號」信託計劃的兌付方案出爐。中誠信託已找到新的接盤方,投資者可以全額收回本金,但今年年收益率低於預期。這標誌着讓國內外金融市場揪心多時的一場兌付危機在最後一刻被化解。

這是最典型的「中國式」解決方法:穩定大於一切,最終參與各方「皆大歡喜」。投資人本金落袋爲安,雖然到期收益率與預期存在差距,但相比於本金損失,顯然微不足道;該項目的資金託管和代銷行——中國工商銀行先前就高調公開宣稱不兜底,「盡責」地引導投資人知曉了信託產品真實存在的風險;作爲通道的中誠信託全身而退,順利以現金兌付投資人;「剛性兌付」得以延續的同時,事件也給影子銀行通道業務敲響了警鐘;監管層並未就此次事件明確表態,貫徹了本屆政府「讓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理念;而地方政府也積極化解了當地的投融資風險。

表面上看,危機化解,消除了業界對「剛性兌付」將就此打破的擔憂。但實際上,按照最新的兌付方案,這個信託產品已屬於「軟違約」。該產品最初承諾,對於投資額爲300萬元的投資者,分別按照9.5%、10%、10%的年化收益率支付三次利息,其中前兩次已按預期收益率支付,但第三年投資者實際獲得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8%。

您已閱讀45%(505字),剩餘55%(6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