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文化

大國小喫亂彈

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微服私訪,品嚐民間美食,與民同樂,是君主們都愛乾的事兒。但觀大國如嘗小喫:作秀固可餐也,取食必健康乎。

微服私訪,品嚐民間美食,與民同樂,是君主們都愛乾的事兒。當年這類趣聞軼事往往隨機而生,與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無關,也不至於招來沒完沒了的政治解讀。

當下神州名喫,首推包子。早年北京西四牌樓「二友居」的包子膾炙人口,可惜遭遇拆遷了,有家名氣不大的包子鋪,反倒成了頭牌。筆者幾年前外出辦事,地方僻靜找不著飯館,不得已進去過一回,食客不多,也談不上什麼風味特色,聊爲充飢而已。印象最深的是服務差,如今隨手翻翻網上的大眾點評,多數爲負面評價。

包子發明人諸葛亮,被面點業尊爲祖師爺。傳說他徵南蠻時,以白麪裹肉製成「蠻頭」,代替人頭祭神渡江,故又稱「瞞頭」。後來,這一上欺神明下保生民的食物,不論有餡無餡,統稱「饅頭」。至北宋出現分流,有餡者始稱「包子」。

您已閱讀15%(321字),剩餘85%(18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