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比特幣

分析:中國央行監管比特幣意味著什麼?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央行領先全球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顯示中國央行對比特幣可能「侵襲」法定貨幣的擔心。央行的監管可能不會一下子戳破比特幣的泡沫,但會加大比特幣價格的波動。

新型網路「貨幣」——比特幣(Bitcoin),今年以來風光無限。在上半年因塞普勒斯銀行業風險創出階段性高點後,比特幣在11月迎來飆升。短短一個月中,比特幣的價格從200美元最高衝至1200美元;而相比於年初的13美元,更是上漲了92倍。

比特幣的價格飆漲引發了市場對於投機泡沫的擔憂。安邦(ANBOUND)研究團隊早在今年4月便指出,比特幣的泡沫並沒有特殊性,認爲比特幣與我們先前所見到的那些投機泡沫——從早期的鬱金香,到晚近的次貸危機,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最終也將殊途同歸。隨著比特幣價格的膨脹,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從去年10月起,比特幣開始受到全球金融監管層的注意。去年10月,歐洲央行發佈報告稱,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一樣,能夠爲金融創新作出積極貢獻,但也可以使其用戶遭受各種風險;今年11月,美聯準主席伯南克在一次聽證會上表示,美聯準無權直接監管虛擬貨幣,但認爲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可能擁有長遠的未來」,有朝一日或許能「促進一個更快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支付系統形成」。他同時提到,虛擬貨幣可能帶來「與執法和監管問題」有關的風險;12月,荷蘭央行發佈聲明,質疑比特幣存儲無保證、沒有中央發行者負起責任,以及比特幣的波動性。

您已閱讀31%(519字),剩餘69%(11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