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資當作一隻股票,並把這隻股票和1926至2011年間美國所有存活30年以上的股票相比,那麼這隻股票相對於其波動性而言有最高的回報率(投資界所謂的夏普比率);按同樣的指標,巴菲特也打贏了美國歷史上所有有30年以上歷史的公募基金。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爲了讚美,而是想討論的是一個所有投資者都關心、卻可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巴菲特的傑出業績有多少是基於「如有神助」的個人選股能力,有多少是基於可複製的普遍投資規律?
在每個國家的投資界,都流傳著某些慧眼挑股票,大賺幾十倍,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故事;另一方面,一個關於基金投資的普遍規律是業績不可持續。優秀的投資人同時也擁有卓越的投資能力嗎?如果有,爲什麼一般基金的業績不能持續?如果有,這種能力是對普遍投資規律的掌握,還是來自「可欲而不可求」的個人素質?筆者認爲,對偉大的投資者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投資的本質。
您已閱讀15%(385字),剩餘85%(21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