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華盛頓的角度,敘利亞危機不僅事關化學武器,也攸關美國的「信譽」——這種信譽頗具神祕感,但美國甚至全球的安全往往被認爲建立在它之上。
俄羅斯提出的外交倡議,讓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躲過了在敘利亞問題上可能在國會遭受的慘敗。然而整個事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從總統、政界人士到民衆,美國上下都越來越不願意出動軍隊,即便是有人越過了美國的「紅線」。這讓人開始擔心,美國的對手——從伊朗到中國——不久都將躍躍欲試地想要挑戰美國的意志。
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但如果有人擔心,美國的力量僅僅體現在它是否始終有守住紅線的意願,那就是以過度狹隘的眼光來看待「信譽」對一個大國的意義了。踐行安全承諾的意願只是一個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不犯重大錯誤是信譽的另一大要素,維持強大的經濟和有吸引力的社會也很重要。過去十年,美國的力量與聲望受到的最大的兩個打擊,分別是伊拉克戰爭和2008年金融危機。二者均與它是否願意捍衛紅線、亦或是否願意發射巡弋飛彈,毫無關係。
您已閱讀24%(426字),剩餘76%(13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