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股市

相似的「烏龍指」不同的結局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蔡浩:光大和高盛兩起「烏龍指」事件,都是因爲軟體失靈而導致發出錯誤指令並擾亂市場,卻迎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原因就在「公開」兩個字上。

北京時間8月16日中午11點05分,光大「烏龍指」事件發生;美國東部時間8月20日上午,高盛集團在期權市場的「烏龍指」事件發生。這兩起發生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同樣因爲軟體失靈而導致發出大量錯誤指令並擾亂市場的事件,卻迎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高盛獲得了輕判,大多數錯誤交易被取消,損失由預估的數億美元降到數千萬美元;光大則受到了中國證監會的嚴懲,事件被定性爲內幕交易,罰款5.2億人民幣,四位涉事高階主管被處以終身證券市場禁入。對比兩起事件中,當事方在事故發生時的反應和舉措,差距就在「公開」兩個字上。

我們先說說,這兩起事件的相同之處。事實上,高盛「烏龍指」與幾天之前的光大「烏龍指」,還有去年的騎士資成本事件,再往前推到2010年的閃電暴跌事件,究其根本,都是機構投資者或者交易商,利用電腦軟體,通過量化交易的方法(比如高頻交易),以能夠爲自己或者客戶提供更優惠的交易價格爲目的,卻遇到軟體失靈而遭遇到的事故。量化交易本無可厚非,由於能爲市場提供更高的流動性和更優的報價,美國股票市場在2010年時就已經有70%的成交量來自高頻交易。

因爲量化交易的普遍運用,程式可能產生的問題在所難免。這就要求事故發生時,當事方、交易所和監管部門的應急處理,也應隨著這種技術上的進步而改進。高盛在事件發生後,沒有自行採取任何交易上的補救措施,避免了進一步的市場扭曲。它一邊快速自查事故原因,一邊積極的與交易所和監管部門溝通,報告是因爲自身的錯誤指令導致了這次事故。這讓包括那斯達克期權市場、全美證券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等各方有時間就這一問題向市場發出警告,提醒紐約時間上午9點30到9點47分之間的部分交易訂單會被取消。資訊的公開,打消了市場的疑惑和跟風情緒,有效的控制了事故的影響範圍,最大限度的維持了市場的穩定。這種主動公開資訊,維持資本市場公正性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

您已閱讀49%(782字),剩餘51%(8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