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馬雲(Jack Ma)傾向於選擇香港作爲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的上市地點,這對香港市場是大好的訊息。且不論馬雲近期退居集團董事長的退休儀式宛如搖滾明星般引人注目,阿里巴巴集團對外公開的少量財務數據,已經奠定了該公司的市場領導者地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一些企業家無疑願意追捧阿里巴巴,但真正能夠體現這種感召力的關鍵在於,該集團計劃舉行的首次公開發行交易能否僅僅依靠市場力量,而不必引入基石投資者。
基石投資者在香港市場上已是必需配置,但這種做法可能導致整體市場以及上市公司質量下降。國有企業赴港上市的風潮,使得香港在過去五年中有三年都成爲了全球第一大新股發行市場,而這類企業熱衷引入基石投資者,其運作模式是向著名投資方預先銷售大部分流通股,以換取長達半年的鎖定期。來自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2年,基石投資者認購的股份佔到新股發行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創十多年來的最高水準。今年到目前爲止,這個比例達到了五分之一。由此產生的結果是,發行後長達6個月的鎖定期導致股票流動性不高。而且這種鎖定也存在不安定因素:如果股票是作爲貸款抵押品而持有的,則可被出售以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
在被用於降低國有企業的上市風險之前,引入基石投資者最初是一種市場行銷手段。假設一家公司得到了李嘉誠的青睞,則將有助於吸引其他投資者。但馬雲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名氣背書,阿里巴巴目前的投資方包括軟銀(SoftBank)、Yahoo(Yahoo)、淡馬錫(Temasek)、中投公司(CIC)以及銀湖(Silver Lake)。如果這都不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引入幾個藍籌股公司也不太可能有什麼幫助。當然,阿里巴巴集團還未最終確定上市規模、上市時點以及上市方式等具體細節。但當馬雲在聽取銀行家們沒完沒了的推銷時,他在心中應當牢記的一點是:阿里巴巴集團本身就具備足夠的規模和足夠的吸引力,能夠幫助驅散那片籠罩在香港股票市場——亞洲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頭上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