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

Lex專欄:摩根大通「茶壺裏的風暴」

只有32%的摩根大通股東贊成設立獨立董事長,這讓戴蒙得以繼續兼任董事長和CEO。股東們對於獨立董事長存在分歧,但對一件事情達成了共識:失去戴蒙不是個好主意。

或許這只是一場「茶壺裏的風暴」。在人們就傑米•戴蒙(Jamie Dimon)是否應當(甚至是否能被允許)繼續身兼董事長和執行長兩職辯論了數週之後,摩根大通(JPMorgan)的股東們舉行了投票表決。最終,只有32%的股東贊成一項設立獨立董事長的提議,這一數字甚至低於去年的水準——去年在就一項類似提議進行表決時,投贊成票的還佔到40%。「倫敦鯨」(London Whale)醜聞造成的60億美元虧損及其引發的風險管理疑問,再加上有關誤導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指控,均不足以撼動股東對戴蒙長期表現的信任。

雖然此次投票結果沒有約束力,但如果多數股東贊同設立獨立董事長,摩根大通肯定會承受壓力,並被迫採取行動。因此纔會有傳言稱,如果投票結果與實際情況截然相反,戴蒙或許已經「裸退」。儘管就設立獨立董事長是否是個好主意(至少是從原則上來講是否是個好主意)而言,股東們的看法似乎存在分歧,但他們很快就達成共識:失去戴蒙絕不是個好主意。舉例來說,據里昂證券(CLSA)估算,如果失去戴蒙,摩根大通的市值會減少10%多一點,即200億美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反應其實表明,戴蒙可能真的權勢過大;或者表明,一家銀行如果將命運過多系在某個人身上,這個行業就仍然不堪一擊。又或者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無論這次投票是否是一場茶壺裏的風暴,它都已經產生了足夠大的影響,摩根大通可能會被迫有所行動。它的董事會似乎比較脆弱。逾40%的股東對該行風險委員會的三名委員投了反對票——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名委員缺席了此次會議。摩根大通的董事會和管理層都無法與倫敦鯨醜聞脫離干係(而且理應對該行未來的成功負責),但從重要性上來說,董事會成員顯然要弱些。

您已閱讀95%(708字),剩餘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