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爲黃金的此輪反彈已經結束,或許事實確實如此。其他人則仍在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而堅持看多黃金,其中一大理由即是印度和中國對黃金的需求。乍一看來,這一因素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實則不然。
自中國在2002年放開對購買黃金的監管限制以來,中國已由黃金市場上的無名小輩躍居全球第二大(有時甚至是第一大)黃金買家。印度相對而言則在榜單前列佔據了更長時間。來自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的數據顯示,中印兩國在第一季度全球金條及金幣購買量中所佔比重高達55%,高於上年同期的46%。因爲這兩個國家,黃金需求出現了一些新的重要特徵。正如BullionVault指出的那樣,這兩個國家的投資者更感興趣的是購買實物黃金,而不像在美國和歐洲,投資者的需求更多是投資性的,由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驅動。有人認爲中國人僅在牛市中購買黃金,但事實於此向左——中印兩國人的行爲模式看起來都越來越近似於投機型買家。隨著金價自2013年以來開始下跌,中國第一季度的金條銷售量較上年同期猛增二分之一,印度的銷售量也大增五分之一。中印兩國的黃金需求還表現出了季節性波動的特點(例如中國的農曆新年以及印度的排燈節(Diwali)),需求量均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在中國,由於缺乏其他投資機會以及金融體系風險較高,黃金尤其具有吸引力。
所有這些聽起來似乎都表明購買黃金是一場單向投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雖然交易所交易基金僅貢獻了10%的黃金淨需求,但這些基金的表現對金價的影響最大。因此,交易所交易基金第一季度淨賣出200噸黃金的舉動導致了金價下跌。事實上,購買實物黃金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纔會影響到市場價格。印度也同樣並非是在單向投機黃金。由於購買黃金正導致該國的貿易逆差擴大,印度央行已經對銀行進口黃金實施了限制措施。黃金的市場需求走勢還遠未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