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Lex專欄:如何對日本經濟下注?

日本新經濟政策已引發動量交易,但投資者需要在廉價資金催生出的泡沫破裂前撤出。假設新的刺激舉措能促進日本經濟成長,尋求可持續回報將是更好的投資策略。

日本央行(BoJ)政策大膽轉向,因此,日元如今正在貶值,日本股市則節節走高。你打算買什麼?

任何量化寬鬆策略都會直接引發動量交易(momentum trade)。但動量交易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週五東京股市漲幅前十的股票中,有4隻房地產股,漲幅均不低於10%。這幾隻股票自去年11月中旬以來都已累計上漲至少100%。持有房地產的銀行和企業的股票也受到投資者追捧。外國政府債券的價格也出現上漲,因爲銀行現在能夠把昂貴的遠期日本政府債券賣給日本央行,騰出資金投資到其他地方。

但這種動量交易涉及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要在廉價資金催生出的泡沫破裂之前及時撤出。投資者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術,就像司機高估自己避免車禍的能力一樣。假設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和安倍晉三(Shinzo Abe)的刺激舉措能夠成功促使日本經濟實現成長,那麼尋求可持續回報將是一種好得多的投資策略。宏觀趨勢很難預測,但尋找穩步提高分紅的公司(或有其他種種跡象顯示利潤在成長的公司)則沒有那麼困難。按照這個標準所能找到的股票目前並不是太多,但這種股票的數量有可能增加。分紅的公司很普遍——東京股票交易所(Tokyo Stock Exchange)的大型上市公司幾乎都分紅了,但據野村(Nomura)統計,它們中只有21家(佔這些公司總數的0.01%)在過去10年間逐年提高分紅,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成分股公司中有十分之一在過去25年間這樣做。

您已閱讀76%(625字),剩餘24%(2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