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企業

企業的現金屬於誰?

FT專欄作家加普:如何處置企業現金,是管理者的任務,受董事會的管控,也接受股東監督。現在有關企業現金如何歸屬的爭論,並非意味著混亂和失調,而是表明這個制度正按照設計宗旨發揮作用。

塞普勒斯銀行的儲戶現在擔心他們手裏的現金將縮水,而根據穆迪(Moody’s)的數據,美國企業手頭現金充裕,爲1.45兆美元,而且還在增加。可是,這筆錢屬於誰呢?

麥可•戴爾(Michael Dell,見上圖)顯然認爲這筆錢是屬於他的。這位戴爾(Dell)創辦人希望將該公司的海外現金儲備匯回至多74億美元,幫助爲他與私人股本公司銀湖(Silver Lake)聯合將戴爾私有化的計劃融資。卡爾•伊卡恩(Carl Icahn)和大衛•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等維權股東則認爲,應當把更多現金返還給股東,以阻止高階主管浪費這筆錢。

這進而激怒了當初發明「毒丸」(poison-pill)防禦計劃的律師馬丁•利普頓(Martin Lipton)。他認爲,他們正「爲了迅速撈取橫財而犧牲未來」,他還把美國科技企業現在面臨的分配現金的壓力,與當年的「自主融資收購(bootstrap takeover)、破產式收購(bust-up takeover)、垃圾債券型收購(junk-bond takeover)」相提並論,那些交易「糟蹋了很多偉大公司的未來」。

您已閱讀22%(477字),剩餘78%(1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