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經理和分銷商們將熱切地注意亞洲首次公開發行(IPO)活動的復甦情況,從中尋找亞洲地區散戶投資者風險偏好回升的證據。去年亞洲基金行業的總銷售額頗爲可觀,主要原因在於高收益債券基金受到投資者追捧。但在對此類基金的認購中,有一大部分資金來源於對已持有的股票型基金的贖回。從歷史上來看,亞洲基金行業在市場風險偏好持續上升、勢頭尚未變得平緩時表現最好。
中國大陸基金行業的形勢最爲嚴峻,雖然銷售數據顯示其資金流動仍然健康。但流入資金中的絕大部分都流向了「影子銀行」和代替儲蓄存款的短期現金類產品,因此只能給基金管理機構帶來微薄的費用收入。中國基金行業無法不經歷業內整合而依靠如此稀薄的利潤水準生存下去,除非市場對股票資產的風險偏好回升。中國監管當局已經頒布了數項旨在重新激起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興趣的舉措。這些措施在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了成效,但在此之後市場行情歸於平淡。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散戶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下降,與去年IPO發行量下降的走勢相疊加。2012年,亞洲地區的股市表現疲軟,投資者普遍缺乏信心,市場流動性非常緊張。受此影響,多筆新股發行中途夭折,包括格拉夫鑽石(Graff Diamonds)的赴港上市計劃(預備籌資規模10億美元)以及一級方程式集團(Formula One Group)的赴新加坡上市計劃(預備籌資規模30億美元)。整體而言,亞太地區的股票交易所在2012年內共進行了444起IPO交易,融資530億美元,而2011年則發行了679隻新股,融資920億美元。按照新股發行規模計算,香港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的排名已經跌至第四位,而先前香港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