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午夜,當秒針剛剛走過12點,地球上第一場同性婚禮在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內舉行。該市市長約布•科恩(Job Cohen)爲四對新人主持了集體婚禮。我在荷蘭長大,再次觀看當年的婚禮場景時,我發現了一些典型的荷蘭元素:性解放以及布爾喬亞風格。新婚伴侶們按照傳統互相親吻,而身著西裝領帶、年事已高的父親們則滿面笑容地坐在市政廳的長椅上。當新人們在婚姻登記表上簽字時,他們看起來和17世紀荷蘭畫作中神情淡漠的市民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是同性戀者。
當時所有人都認爲,到2013年,半個西方世界都將追隨荷蘭的腳步。現在每五個美國人中已有一人生活在允許同性結婚的州,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目前也在請求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廢除一項禁止同性婚姻的聯邦法律。英國和法國議會今年二月就同性婚姻進行了表決。但在這些國家,允許同性婚姻常被視爲可能引發不可知後果的舉動,因而受到爭議。這種看法其實不對。在同性婚姻和其他很多社會問題上,荷蘭是一塊試驗田。現在距離阿姆斯特丹市政廳那歷史性的一刻已有十二年,我們對同性婚姻如何改變一個社會已有了較爲清晰的認識。
需要指出的第一點是,同性婚姻對社會的影響並不顯著。幾乎就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同時,這一議題迅速退出了荷蘭的政治辯論舞臺。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在荷蘭受到前所未有熱議的政治辯題一直圍繞著穆斯林、布魯塞爾方面以及社會階層。即使在2002年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重新上臺執政後,政府也從未試圖禁止同性婚姻。荷蘭社會文化規劃局(Social and Cultural Planning Bureau)表示,目前每九個荷蘭人中只有一人反對同性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