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股市

中國股市需要「驚險一躍」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放棄審批制,轉向註冊制,這不僅是中國股市獲得新生的唯一出路,而且並非像某些人擔心的那樣會帶來巨大風險。

中國股市發展至今已22載,而財務欺詐、內幕交易、權錢交易依然大行其道。究其根本,IPO審批制可謂亂象之源,對此社會已有共識。

IPO審批制的危害大致可以羅列如下:(1)扭曲IPO供求關係,導致本益比長期處於高位的堰塞湖,破壞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2)高本益比創造了巨大套利空間,也刺激了上市公司造假衝動;(3)IPO審批制把上市融資變成了少數人的特權,成爲腐敗的溫牀;(4)證監會把審批作爲主業,導致監管職能嚴重邊緣化,可謂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市場中,公司忙於融資、套現,沒有長期成長的動力,投資者行爲(甚至包括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嚴重短期化,年換手率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準,一家上市公司(600137)居然在15年內更名12次,這樣「雷人」的記錄可謂中國股市的恥辱。各級政府也是亂象的推波助瀾者,屢屢通過稅收優惠、補貼、重組,創造出股市衆多的「不死鳥」(例如「京東方」)。被寄望成爲「中國的那斯達克」的創業板,最終證明成了「業績變臉板」。

您已閱讀24%(420字),剩餘76%(12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