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蘋果(Apple)的投資者不滿意——股價下跌10%恰恰表明他們非常不滿意——那麼就理論而言,那些買入其亞洲供應商股票的投資者不太可能有多興奮。
要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彭博(Bloomberg)數據顯示,十分之一甚至更高比例銷售收入源於蘋果的公司包括臺灣的鴻海(Hon Hai)、和碩(Pegatron)和良維(Longwell)——這幾家公司組裝並供應多種不同的部件、日本數字遊戲開發商Ateam,以及南韓晶片製造商SK Hynix。在蘋果發佈財報後,這些公司的股價走勢迥異,從鴻海下跌3%到Ateam上漲近3%。嘗試遵循其中的邏輯進行交易。自2009年步入上升期以來,蘋果股價已上漲了5倍多,令臺灣科技指數50%的漲幅相形見絀。但自去年9月以來,蘋果股價累計下跌了25%,而臺灣科技指數卻上漲了5%。臺北對應著庫比提諾(Cupertino,蘋果總部所在地,譯者注):蘋果對應著哪家公司?或許有人認爲,蘋果訂單的減少就意味著三星(Samsung)訂單的成長。但按照這種想法投資的人將會虧損:三星的部分優勢在於其自己的內部供應鏈。
過去一年裏,對依賴蘋果程度最深的供應商的股價漲跌也沒有與蘋果完全保持一致。話雖如此,蘋果對亞太地區依然有著明顯的影響。有傳聞稱,鴻海已將部分蘋果代工業務轉移給其香港上市的姊妹公司富士康國際控股(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這導致富士康股價自去年11月初以來上漲50%。原因是人們希望這些訂單將幫助富士康恢復盈利,但鑑於富士康週三發佈了盈利預警,且沒有證實鴻海轉移蘋果代工業務的訊息,導致了這一希望的覆滅。然而,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發現蘋果在亞洲的銷量強勁,因此猜測該公司利潤率下降是向供應商過多支付造成的。或許如此,但不要試圖依次此想法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