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幣成爲一種完全可兌換的、國際化的貨幣,這個話題在中國和全世界已經討論了20多年。這樣做對中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政府借債成本會降低;可以獲得「鑄幣稅」(央行通過發行廣泛使用的紙幣而獲得的收益);中國企業的外匯風險降低;中國管理本國美元外匯儲備的難度會降低。
但是,長期以來,對人民幣完全可兌換所帶來的一項明顯不利的考慮,壓倒了對上述諸多好處的考慮。這項不利就是,中國將難以再進行資本管制,而且不能再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支持失去競爭力的本國出口商。只是到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纔開始相信,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事實上要小於繼續依賴美元作爲國際主要貿易結算貨幣、記賬單位和價值儲備的風險。
正是由於中國政府最高層這一觀念上的變化,中國上一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才把人民幣的國際化設定爲明確的目標。到現在,中國對全球經濟已經擁有了主導性的影響力,人民幣已成爲全球最堅挺的貨幣之一,自從2005年7月以來對美元升值了30%以上。因此,全球的交易者、匯率投機者和央行官員都在緊密關注這個進程的進度。
您已閱讀20%(461字),剩餘80%(18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