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于丹女士在一次崑曲演出會上發表演說時,被觀衆轟下了臺。此事引發網路上熱切的議論,大多數言論傾向於「倒於」。這一狀況,與通常所得到的輿情反差強烈。先前,于丹經常在主串流媒體上拋頭露面,也常常出沒於各種各樣的公共場合,給人的印象是: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我想,她的自我感覺也是這樣。然而,這一次,公衆卻不待見她,甚至在網路上毫不留情地羞辱她。真是世態炎涼。莫非這位「女孔子」也須得遭遇二千多年前聖人的那種棲皇的命運?
傳統媒體所傳達的輿情,造成了于丹的誤判,以致慘遭羞辱。可見,網路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的實體空間,幾乎是兩個世界。以微網誌和社群網站爲主的網路輿論平臺,有著強大的輿論生產能力,而且,一般而言,其自發性甚強,相對比較能夠傳達民間社會較爲真實的想法,而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受到太多的外在力量和利益的左右。普通網民在網路的叢林裏神出鬼沒,各種文化名流常常遭遇突如其來的言論狙擊。其實,于丹式的遭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發生過。大約1986年,在思想最開放的蛇口開發區,當時最著名的官方「肉喇叭」李燕傑、曲嘯等人,就被那裏的青年轟了下臺。只不過網路時代讓這種反「精神注水」的抗爭變得更頻繁、也更容易。
傳統媒體以一種單向度的資訊流,來完成文化傳播,而且是不可逆的。所謂「文化名流」一般比較能夠適應這種傳播方式,傳統的文化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媒體單向度傳播所製造出來的。比如,成就於丹的《百家講壇》。在這種傳播平臺上,于丹們總是居高臨下,一副教師爺的姿態。但並非人人愛聽。但在這種不可逆的傳播狀態下,受衆縱然有所不滿,也無可奈何。因此,一旦他們走進互動性的言論場域,與受衆處於同一平臺時,受到批評和抨擊,也就在所難免。